禱告會時,有位弟兄分享最近對信仰起了懷疑,認為信仰似乎與他的生活毫無關聯,解決不了他正面對生活中的問題。這位弟兄個性溫和,幾年來固定聚會,也樂意助人,所以聽到他的分享,有些驚訝,也為他願意坦誠分享他心中的懷疑與掙扎而感恩。
另外一位弟兄和我,作了深入一些的詢問,發現他的掙扎,是普遍存於信徒中生命的問題。 很多基督徒即使查了很多年的經文,學習了很多屬靈的原則,但面對問題時,不是選擇依靠神,按照聖經的原則而行,而是回到原來的老路,按照自己的方法而行。 我們指出他這個問題,並依據聖經的原則,向他建議了實際的作法,這位弟兄聽了,感到豁然開朗,欣然接受,說他其實知道這些聖經的原則,所以,知道該怎麼做了。 聖經說:「你們要行道,不要單單聽道,自己欺哄自己.... 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,乃是實在行出來,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。 」(雅各書 1:22 , 25)我很為這位弟兄幡然悔改的態度感恩,也相信神會祝福他,帶領他逐步解決他的問題。 這個事件讓我想到「知難行易」還是「知易行難」的老議題,我們這一輩在臺灣長大,讀過三民主義的人,對這個問題多少都有思考過(或許更正確地說,是"強記"過? ),國父孫中山先生強調「知難行易」,蔣中正先生則提倡他最喜愛的儒士王陽明的「知行合一」之說,究竟是「知」難或是「行」難呢? 我認為事實上二者都不容易。 人非生而知之者,光看人類每年花在科研上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何等驚人,便可知道從無知進入有知的代價,何等高昂,可見「知」有多麼困難。 但是,每年生物醫學研究的發現,可謂汗牛充棟,卷帙浩繁,不過,其中僅有極小的一部分,能夠實際應用在醫學的診斷或治療上。 不僅生物醫學領域如此,所有我們眼前的新科技、新應用,都是過去幾年,甚至幾十年,無數人努力的結晶的一小部分,可見「行」較「知」,更加的不易,知雖為行的前提,但有知未必能夠有行,若有知必有行,那聖經與儒者何必苦口婆心的教導勸誡要「知行合一」呢? 「知識就是力量」,常被歸功於哲學家培根,無論它出自誰的智慧,這句話表明了知識足以帶動行為,產生力量,歷史上的文芸復興與宗教改革等,是極佳的佐證。 然而,我們也都知道知識不會自動轉成力量,改變我們的環境,解決我們的問題, 知與行本當合一,知與行的脫鉤,使知識難以發揮當有的力量。 那麼這二者間何以脫鉤呢? 除了人類自身能力的限制,與客觀上的知識、技術的瓶頸之外,阻礙我們生活上知行合一,妨害我們的知成為解決問題的行,更重要的是因素是主觀認知上的缺欠。 知識是客觀的,力量則需出自主觀的自覺,若客觀的知識,不能轉為主觀的自覺,則二者間就存有一條鴻溝,導致前者無法帶出後者。 接下來的問題是,如何把客觀的知識化為主觀的力量,其間的關鍵在於「內化」(internalization),內化即是把新的知識、概念、問題、設計、樣式等各種外在的客觀的存在,透過不斷 的觀察、思想、思辨,使它們由陌生變為熟悉,再由熟悉變為習慣或本能,形成所謂「習慣成自然」,以致我們碰到相關的情境時,便能依據已學得的知識、概念、問題、 設計、樣式等,不假思索(不再需要經意識的層面的分析、思考),作出本能性的反應,解決問題。 「內化」是生活各層面達到知行合一的關鍵,所謂「屬靈操練」,就是把屬靈的客觀真理,透過內化的過程,化為生命的指導原則,使基督徒的生命與神的性情和教導合一。 聖經列有許多實際的方法,例如透過讀經、記誦、默想、思辨、禱告、分享、討論、聆聽、教導、唱詩、敬拜、助人、奉獻、獻祭、聖禮等等,幫助我們「內化」聖經的真理,以致當問題、挑戰與試煉臨到的時候,我們可以不假思索的便按照聖經的原則而行。 此外,神應許我們順服就會蒙福(申命記11:26-29),當我們面對困難挑戰時,堅持按著神的真理而行,完成當你的旨意,會經歷神奇妙的預備與大能的彰顯,這種在「順服」與「蒙福」之間形成的正向回饋(positive feedback),是神賜給我們最強而有力的內化祂的真理的方法。 牧會兩年以來,深切的體會生活的問題,往往源於生命的問題,而生命的問題,源於聽道(知)與行道(行)的脫鉤,每天規律的讀經、禱告的生活,是「內化」神的真理成為基督徒生活的準則與力量,無可或缺的要素, 然而,多數的信徒缺乏規律的靈修生活,甚至完全沒有靈修,遇到風暴時,自然只能在過去既有的概念與方法中浮沉。 另有人對聖經一知半解,或者停留在客觀的認知,導致他們誤以為信仰對生活沒有實際的説明,卻不知道神應許我們可以「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,為要得憐恤,蒙恩惠,作隨時的幫助。 」(希伯來書 4:16)感謝主! 前面提到的那位弟兄透過他面對的困難,開始學習「內化」神的真理,使他所聽的道,與所行的道,能夠合一,也祈禱我們每一位弟兄姐妹都能如此,使我們能夠達到靈命和生命的「知行合一」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